素描高手的學習經驗分享 幫你找到素描學習方向(上)
每一個人都有特定的修煉模式,這個模式是由這個人遇到的老師決定的,越早期學生接受到的影響越明顯,越早期學到的內容越容易成為學生基因里帶的東西,這篇文章就是我在分析我自己的素描學習經歷,修煉過程,分析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
沃爾夫林寫的那本《美術史的基本概念》中提到過5對范疇,其中第一條就是關于素描的,線描與涂繪,簡單的講線描與涂繪是兩種造型理念,美術史的基本概念是我近幾年才讀到的,后來驚人的發現我學習素描的過程就是按照線描與涂繪的切換順序來進行的。
歷史中早期的北方文藝復興是線描的造型方式,北方文藝復興的造型方式在線描的循形上調子的,畫面也是非常清晰的,不往模糊里畫,丟勒和荷爾拜因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荷爾拜因的造型方式就是線描的
這幅是我當時畫的同班同學
十七歲的時候我在瘋狂的畫這種線描,每天逢人就畫,要求別人給我做模特,我來畫他們,當時并不覺得這是速寫還是素描,對線條與形的敏感度就是這個時候提升上來的。
沒有人能做模特我就畫自畫像,把自己畫得很丑
到了素描的深入階段我又開始上文所說的那種循形的方式,這種方式有點像漢斯·梅木靈的油畫那樣,循著形的去處理畫面,這樣的畫面沒有一絲一毫的虛,所有的細節都很清楚,很實在,其實我們中國的美術教育是拒絕這樣去造型的,我們很講究虛實,很講整體“大關系”,但是像梅木靈這樣的造型方式在整個歐洲和整個歷史當中是地理范圍相當大,持續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這是在涂繪的方式沒有覺醒的之前大行其道的造型方式。像梅木靈這樣去造型是非常另類的
從這個局部中我們可以窺視到北方文藝復興巨匠們的造型秘密
十八歲時的素描
比較有趣的是我的素描有相當長的周期是用的循形的造型原則,局部推著畫,在局部上像爬山觀景一般的塑造
這種逆向的造型方式在當時是很受排擠的,因為當時大多數老師的授課方式都是蘇派的那種整體出發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是先進入局部再整體調整,在當時這是非常讓人無法接受的。當時我的這個富有開拓精神的老師就是張愛東,當時他就是趁著閑暇時間去北京的飛地藝術坊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王華祥那里學習的。這樣的教學思路也是當時受飛地藝術坊的影響的。
畫了一塊襯布,卻把襯布擺的跟個龍蝦一樣
很明顯我當時對光影并不敏感,這時候畫畫并不會特別在意暗部的形狀和暗部與暗部之間的變化,這一點與光影素描原則是嚴重相悖的,然而這些方式在我不自知的情況下卻發揮得很好。在王華祥老師“將錯就錯”的口號下,真正做到這個程度才理解將錯就錯的精神,教學本無對錯,只有高度不同。
布紋聯系非常多,用布紋我聯系到了人像上的敏感
我用油畫臨摹了丟勒的四使徒中的一個局部
這個時候我非常著迷于布紋,用布紋去探索形體,看起伏,看空間。通過布紋訓練我也把自己的觀察力練到了非常敏銳的程度,對色階變化相當敏感,形體有轉變顏色必然轉變,這是當時我畫畫時的原則